利息保障倍数 = 息税前利润(EBIT)÷ 利息费用。
以下是对公式中各部分的解释:
1、息税前利润(EBIT):
-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计算得出。
方法一:息税前利润 = 利润总额 + 财务费用,这里的利润总额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全部利润,财务费用则包括利息支出、汇兑损失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

方法二:息税前利润 = 净销售额 - 营业费用,净销售额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总销售收入减去销售退回、销售折扣和折让后的余额;营业费用则包括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如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等。
方法三:息税前利润 = 销售收入总额 - 变动成本总额 - 固定经营成本,变动成本总额是指随着销售量的变化而变化的那部分成本,如原材料、直接人工等;固定经营成本则是指不随销售量变化而保持相对稳定的成本,如租金、设备折旧等。
2、利息费用:
- 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因借款而产生的利息支出,它涵盖了流动负债中的短期借款利息、长期借款在当期所需承担的利息部分,以及因债券发行等原因所产生的应付利息等内容。
利息保障倍数是投资理财必备知识中的重要指标之一,以下是其原因和作用:
1、评估企业偿债能力:
- 投资者和债权人可以利用利息保障倍数这一指标来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尤其是企业偿还债务利息的能力,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越强,偿债风险越低;反之,指标越低,则意味着企业可能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甚至可能出现无法按时支付利息的情况,进而影响企业的信用评级和融资能力。
2、衡量企业经营效益:
- 利息保障倍数还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效益,较高的利息保障倍数通常意味着企业在扣除利息支出后,仍有足够的利润来满足其他经营活动的资金需求,这表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强,经营状况良好;相反,较低的利息保障倍数可能暗示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弱,经营状况不佳,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经营管理或调整财务结构。
3、辅助投资决策:
- 对于投资者而言,利息保障倍数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投资者往往会倾向于选择利息保障倍数较高的企业进行投资,因为这类企业具有更强的偿债能力和更稳定的经营状况,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更为可靠的回报;而对于利息保障倍数较低的企业,投资者则需要谨慎考虑其投资价值和潜在风险。
利息保障倍数不仅是评估企业偿债能力的关键指标,也是衡量企业经营效益和辅助投资决策的重要工具,对于投资者和债权人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