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疫情下的上海急诊室,疫情下的急诊科
1. 探访疫情下的上海急诊室:医疗压力持续攀升
上海多家医院急诊科接诊量激增,床位紧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区的急诊科每天要接待两三百名病人。有一天,仅救护车就送来114辆,是平时的两倍多。急诊科原本的固定床位早已满员,大厅里躺满了病人。护士们用记号笔在纸板上写数字,挂在输液架上,临时增加床位。最多时,门口排队入院的救护车有6辆,场面让人揪心。急诊大厅成为临时病房,患者数量远超日常水平
在仁济东院的急诊大厅,原本宽敞的空间被担架床和临时床位填满。一位年轻夫妻带着患病的妻子在此等待治疗,她的免疫系统严重受损,血小板低至个位数。正常情况下,她可以转到仁济南院接受更专业的治疗,但如今该医院已转为新冠定点医院,只能留在急诊室观察,以防突发状况。120调度系统超负荷运转,急救资源面临严峻考验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数据显示,120调度指挥中心单日呼入电话高达9.1万个,是去年日均来电量的12.3倍。日均派车近5000次,这已经突破了120业务的历史峰值,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一位120救护车司机表示,有时运送病人时,医院上午还开着,下午却因消杀而关闭,不得不跨区转运,增加了救治难度。(探访疫情下的上海急诊室,疫情下的急诊科)
2. 疫情下急诊科的防护与管理挑战
医疗信息滞后导致转运困难,影响救治效率
上海部分医院的开诊信息更新不及时,给急救工作带来很大困扰。急诊科副主任刘黎提到,“上海发布”公布的医院状态有时存在延迟,这导致救护车在转运过程中频繁遇到医院临时关闭的情况。一位120司机也反映,曾遇到上午还能接收病人,下午却因消杀而无法入院,只能跨区寻找其他医院,增加了患者等待时间。医护人员面临高强度工作压力与家庭分离困境
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几乎全天候坚守岗位,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刘黎已经一个月没有回家,她问孩子:“你是不是不想我了?”孩子回答:“我还能说什么,你那么忙,谁让你是医生呢?”这句话让人心酸。医护人员不仅要面对繁重的工作量,还要承受与家人长期分离的情感压力,身心俱疲。医院内部防控措施升级,保障患者与医护安全
为了应对疫情带来的风险,各医院纷纷加强感染防控措施。例如,仁济医院东院区在急诊大厅设置隔离区域,对疑似病例进行单独处置。同时,医护人员严格穿戴防护装备,定期接受核酸检测和健康监测。这些措施虽然增加了工作难度,但也有效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确保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3. 医护人员坚守一线:责任与奉献的背后
急诊科副主任刘黎的坚守与家庭牺牲
刘黎是仁济医院东院区急诊科的重要骨干,疫情爆发后,她几乎没有时间回家。一个月没见家人,孩子问她:“你是不是不想我了?”她回答:“不是不想,只是太忙了。”孩子说:“我还能说什么,你那么忙,谁让你是医生呢?”这句话让人心疼。医护人员的付出,不只是工作上的责任,更是对家庭的无奈放弃。医护人员在疫情中的心理压力与情感负担
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每天面对大量患者,尤其是危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他们不仅要处理紧急情况,还要应对患者和家属的情绪波动。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让很多人身心俱疲,但没有人选择退缩。有人默默承受着焦虑和恐惧,只为守护更多人的生命安全。患者家属的无奈与对医疗系统的信任危机
一位患者家属向记者讲述,他的妻子因免疫系统疾病需要专业治疗,原本可以转到仁济南院,但因为该医院转为定点医院,只能留在仁济东院急诊室。家属表示:“我们只能看着她躺在那里,没有更好的办法。”这种无助感让部分患者和家属对医疗系统产生怀疑,但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医护人员的不易。
4. 应对疫情冲击:急诊科的创新与优化策略
分类救治与精细管理提升应急能力
面对疫情带来的巨大压力,急诊科开始推行分类救治模式。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快速分诊,确保危重症患者优先得到救治。同时,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接诊效率。这种模式不仅缓解了急诊室的拥挤状况,也让医护人员能够更集中精力处理最紧急的情况。多家医院探索新模式,保障急危重症患者救治
在仁济医院、长海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急诊科都在尝试新的工作方式。比如,闵行医院的急诊抢救室通过加强感染防控、合理安排医护班次,有效提升了救治能力。一些医院还引入了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控患者状态,减少不必要的等待时间。这些措施让急诊服务在疫情中依然保持高效运转。疫情下的急诊改革方向与未来展望
疫情给急诊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推动了医疗体系的反思与改革。未来,急诊科将更加注重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提升应急响应速度。同时,如何平衡疫情防控与日常医疗服务,将成为长期课题。通过不断优化流程、强化培训、完善资源调配,急诊科有望在未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表现得更加从容与专业。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必修号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