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河池市深耕近40年的本地官员,黄贤昌从基层一步步升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却最终倒在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之下。

8月2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监委发布消息:河池市委常委、副市长黄贤昌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自治区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中央第十三巡视组刚刚进驻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为期2个半月左右的巡视。巡视组明确表示将紧盯权力和责任,紧盯“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01 深耕河池,从基层走上来的本地官员

黄贤昌是名副其实的“本地官员”。公开简历显示,他1967年4月出生,广西罗城人,仫佬族,1985年7月参加工作,199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拥有在职研究生学历,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研究生班国民经济学专业。 黄贤昌的整个职业生涯几乎都在河池市度过,从未离开过这个地方。

他从基层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历任宜州市北山镇党委书记,宜州市庆远镇党委书记,宜州市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宜州市副市长,河池市金城江区委常委、副区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副县长等职。

在县一级党政领导岗位历练多年后,黄贤昌先后担任东兰县县长、县委书记。 2021年3月,他升任河池市政协副主席,同时继续担任东兰县委书记。

02 仕途轨迹,一步步走向权力高峰

2021年10月,黄贤昌的仕生涯迎来又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当选为河池市副市长。

不到两年后的2023年6月,他更进一步,成为河池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达到个人政治生涯的高峰。

在河池市政府领导分工中,作为常务副市长的黄贤昌通常负责市政府日常工作,分管发展改革、财政、应急管理、审计、统计、政务服务等重要领域。

这些领域涉及资金量大、审批权限重,往往是腐败易发多发的高风险领域。一位深耕近40年的本地官员,对河池市的情况可谓了如指掌,人脉关系盘根错节。

黄贤昌被查前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8月中旬,他带队检查防汛工作,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短短十天后,他却官宣落马。

03 巡视利剑,中央巡视组刚进驻广西

黄贤昌被查的时间点值得关注。今年7月,中央第十三巡视组进驻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为期2个半月左右的巡视。

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中央巡视组明确表示,此次巡视将紧盯权力和责任,紧盯“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着力查找政治偏差,推动解决突出问题。

巡视期间,中央巡视组设立了专门值班电话和专门邮政信箱,受理信访时间截止到2025年9月23日。

根据巡视工作条例规定,中央巡视组主要受理反映广西壮族自治区省级领导班子及其成员、下一级党组织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和重点岗位领导干部问题的来信来电来访。

重点是关于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等方面的举报和反映。黄贤昌的落马,正值中央巡视组在广西开展工作期间,这或许不是单纯的巧合。

04 反腐态势,广西反腐力度持续加大

近年来,广西反腐力度持续加大。黄贤昌是今年广西又一名被查的厅级领导干部。

自治区纪委监委坚决查处违纪违法问题,释放出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一刻不停反腐惩恶的强烈信号。

在8月22日发布黄贤昌被查消息的同一时间,广西纪检监察网还发布了其他反腐消息,显示出反腐工作的全面深入推进。

中央巡视组进驻后,当地干部群众反映问题、举报线索的渠道更加畅通,这可能也为查处黄贤昌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些线索。

黄贤昌长期在河池工作,关系网复杂,查办此类本地深耕多年的“地方官”,往往需要上级纪委监委的强大决心和有力指导。

05 深层反思,“本土官员”的监督困境

黄贤昌案例反映了长期在本地任职官员的监督困境。一个人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容易形成固定关系网和利益圈子,缺乏干部交流带来的新鲜空气和监督制约。

“本土官员”对当地情况熟悉,开展工作有优势,但如果缺乏有效监督,也容易滋生腐败。县市主要领导岗位特别是“一把手”权力集中,监督难度大。

黄贤昌从县委书记升任市政协副主席后仍然兼任县委书记,这种安排虽然不常见但也在一定时期存在,反映出对某些地方官员的依赖程度。

领导干部在一个岗位任职时间过长,缺乏轮岗交流,容易导致观念固化、作风僵化,甚至形成“独立王国”。

如何加强对长期在本地任职官员的监督管理,是干部管理的重要课题。需要健全交流轮岗制度,强化上级监督,完善内部制约机制,拓宽社会监督渠道。

06 警钟长鸣,反腐没有休止符

黄贤昌被查再次表明,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没有什么“铁帽子王”,也没有什么“安全岗”,只要违纪违法,迟早会被查处。

不论是什么人,不论在什么岗位,不论曾经做出过什么贡献,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会受到严肃处理。

这起案例也警示所有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严守纪律底线和法律红线

当前反腐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遏制增量、清除存量的任务依然艰巨。不能有丝毫懈怠和放松。

只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才能持续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07 人民心声,群众对反腐的支持期待

对于黄贤昌被查,当地干部群众大多表示支持和拥护。反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

普通群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对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的行为十分反感。反腐败是顺民意、得民心的大事。

特别是扶贫领域、民生资金的腐败问题,直接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破坏党和政府形象,必须坚决查处。

黄贤昌长期在河池工作,曾经担任过东兰县委书记,该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20年才实现脱贫摘帽。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进程中,项目资金多、政策支持大,如果监管不到位,容易发生腐败问题。这可能是调查的重点方向之一。

群众期待通过查处一个案件,教育一批干部,完善一套制度,促进一方发展,让反腐成果真正惠及于民。

08 制度笼子,如何管住“关键少数”

黄贤昌案例再次提醒我们,必须加强对“关键少数”的监督管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需要完善领导决策机制,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防止个人专断和暗箱操作。对重要岗位领导干部,要加强日常管理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深化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是防止腐败的有效途径。

加强审计监督、统计监督等其他监督形式与纪检监察监督的贯通协调,形成监督合力。

还要注重发挥巡视巡察利剑作用,通过政治“体检”,及时发现和推动解决突出问题。

最重要的是强化制度执行,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确保制度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09 人生悲剧,一名本土干部的沉沦

黄贤昌案例也是一部人生悲剧。一个从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干部,最终却倒在纪律审查之下,令人惋惜。

1985年参加工作时,黄贤昌可能也曾怀揣理想,希望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在早期工作中,他可能也确实做出过一些成绩,否则难以得到组织信任和重用。

但随着职务升迁、权力增大,他可能逐渐放松了自我要求,迷失了方向,最终陷入违纪违法的深渊。

一名本土干部的优势是熟悉当地情况,与群众有天然联系;但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权力,这种优势也可能变为搞“小圈子”、优亲厚友的便利。

领导干部必须时刻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而不能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

10 重构生态,推动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查处黄贤昌不是终点,而是推动政治生态持续向好的新起点。需要做好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汲取教训。

针对案件暴露出的问题,要深入剖析根源,完善制度机制,堵塞监管漏洞,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

要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斩断围猎与被围猎的利益链条,破除权钱交易的关系网。

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营造崇廉拒腐的社会风尚,让清风正气充盈河池大地。

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把真正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


黄贤昌被查的消息发布后,在河池当地引起不小震动。一位熟悉当地政情的人士表示:“虽然意外,但也不完全意外。”他透露,近年来河池政治生态有所改善,但对一些深耕多年的本地官员监督仍然存在难点。

中央巡视组的进驻,无疑为查处这类案件提供了有力支持。巡视组设定的专门值班电话和邮政信箱,成为干部群众反映问题的重要渠道。

黄贤昌的案例再次证明,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没有什么“铁帽子王”,只要违纪违法,迟早会被查处。不论是本土官员还是交流干部,都必须时刻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

读者朋友们,你们对本地官员监督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