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了鲁迅的烟,谁来点燃思想的火?——控烟不该绑架历史人物
近日,绍兴鲁迅纪念馆一面鲁迅夹烟墙画引发争议,有控烟志愿者投诉要求撤换该画。这场关于历史真实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焦虑与认知简化。
鲁迅先生可能从未想过,自己逝世近90年后,手中那支烟竟会引发一场社会大讨论。
在绍兴鲁迅纪念馆,一面印有鲁迅手持香烟形象的墙画成为网红打卡点。游客们常在这里摆出点烟姿势,拍一张“给先生点支烟”的纪念照。
这看似普通的旅游行为,却引发了一位控烟志愿者孙女士的担忧。她通过“浙里办”平台两次投诉,认为这幅去除了书房背景的墙画可能“误导青少年”,隐含鼓励室外吸烟的风险,甚至建议将鲁迅的抽烟动作换成“握拳”形象。
历史真实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
鲁迅与香烟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根据历史记载,鲁迅20岁左右就开始吸烟,烟龄长达35年,香烟几乎是他思考时的“标配”。现存的鲁迅照片中,近一半都包含烟具。
就连鲁迅自己也在《秋夜》中写道:“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这种形象已经与鲁迅的文学成就一样,成为历史真实的一部分。
孙女士的投诉并非毫无道理。作为控烟志愿者,她对公共场所吸烟问题保持高度敏感是值得肯定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实明确提出“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加大控烟力度”,公共场所禁烟已成为社会共识。
但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应该用现在的道德标准去“净化”甚至重构历史人物的形象?如果我们今天可以掐掉鲁迅手中的烟,明天是不是要删改李白诗中关于酒的内容?因为喝酒有害健康;后天要不要为维纳斯披上袍子,为大卫像穿上内裤?
被符号化的历史与被简化的认知
这场争议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对历史人物认知的“过度符号化”倾向。我们希望历史伟人完美无缺,符合当下价值观,却忽略了历史人物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鲁迅研究者钱理群教授曾在书中写道,他在北大讲鲁迅课后,有学生描述心中的鲁迅“人性自然、自由与自如”:他不像大多数名人一样改变自己,打躬作揖,衣冠楚楚,道貌岸然起来。鲁迅比其他名人、伟人更像凡人,是凡人的伟大,伟大的凡人。
鲁迅的形象可以是生动的,也可以是多面的,不必只有“握拳”一种刻板形象。如果鲁迅为人们思想之解放奋斗一生,故去多年后被个别人建议去掉“夹烟”画面,以他的性格或许才真想“握拳”相向吧。
我们纪念鲁迅,不是为了学习他烟不离手的习惯,而是为了传承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那支笔唤醒了多少中国人,难道不比那支烟更有讨论价值吗?
寻找第三选择:尊重历史与引导文明并不矛盾
面对这类争议,我们往往陷入二选一的思维陷阱:要么完全保留,要么彻底撤换。但其实还有第三种选择——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同时,加强引导和解释工作。
北京故宫在展示清代皇帝饮酒场景时,会同步说明“古代饮酒文化与现代健康理念的区别”;上海鲁迅故居在保留鲁迅吸烟用的烟缸时,会通过文字介绍“鲁迅吸烟的时代背景”,并补充“吸烟有害健康”的现代提示。
绍兴鲁迅纪念馆完全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在墙画旁增设说明牌,分三层传递信息:
一是历史背景,说明“鲁迅吸烟是特定时代的个人习惯,反映了其写作时的专注状态”;
二是价值引导,明确指出“吸烟有害健康,现代社会倡导公共场所禁烟”;
三是行为规范,提醒“请勿模仿吸烟姿势拍照,共同维护文化场所的严肃性”。
同时,纪念馆可以加强现场管理,对试图点燃打火机、摆出吸烟姿势的游客进行温和劝阻,引导游客尊重历史、遵守公共秩序。
控烟靠的是宣传和执行,不是抹去历史痕迹
我们必须认识到,有效的控烟工作靠的是宣传教育和严格执行,而不是抹去历史中存在过的痕迹。
今天在国内一些高铁站台,旅客仍然不得不在二手烟中穿行。 12306官方工作人员对此的回应是:“国内多数站台是露天环境,目前尚无统一的禁烟规定。”这种回应显然无法令人满意。
与其纠结于一幅墙画是否可能诱导吸烟,不如推动在这些真正影响大众健康的场所加强控烟管理。公众健康不该为少数人的习惯买单,但同样,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也不该为现代人的便捷管理而牺牲。
结尾:留住历史的复杂,才能思考真正的进步
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句话在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
追求文明,无须抹消历史。真正的纪念,应该是我们站在他的时代与我们的时代之间,保持清醒,独立思索。
当我们能够直面历史的复杂性,包容历史人物的多面性,我们才真正继承了鲁迅那种批判性思考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是简单地非黑即白、非对即错,而是在矛盾的现实中保持思考的张力。
关于鲁迅夹烟墙画的争议,实际上是一场关于如何对待历史、如何理解文化、如何平衡不同价值的公共讨论。这种讨论本身是有价值的,但简单的“撤换”要求则过于粗暴。
我们应该相信公众的智力和教育的魅力。只要日常控烟执行到位,一幅墙画就不用担此不能承受之重。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必修号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