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台风双重袭击!全国多地拉响警报,这些地区特别注意!
天灾无情人有情,面对暴雨台风的双重夹击,全国各地紧急应对,守护人民生命安全。
这两天,天气成了全国人民最关心的话题。台风“剑鱼”来势汹汹,暴雨预警接连不断,从海南到四川,从广东到湖北,大半个中国都在应对极端天气的考验。
8月24日,中央气象台同时发布了暴雨黄色预警、台风橙色预警和高温黄色预警。这种“三警齐发”的情况并不常见,可见天气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
01 台风暴雨双夹击,多地拉响警报
今年第13号台风“剑鱼”正来势汹汹地向我国沿海逼近。这个台风可不是闹着玩的,根据气象部门监测,它可能带来11-14级的大风,阵风甚至可达15-16级。
目前,台风“剑鱼”主要影响的是海南、广东和广西地区。8月24日8时至25日8时,海南岛、广东西南部沿海、广西南部沿海等地的部分地区将有大到暴雨,其中海南岛中南部有大暴雨,局地甚至可能出现特大暴雨(250-380毫米)。
不只是沿海地区,连内陆地区也在应对强对流天气。像是湖北发布了风险提示,预计23日至24日全省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3~38℃,有分散性阵雨或雷阵雨,午后局地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四川遂宁市也在8月21日发布了雷暴大风黄色预警信号,预计部分地区6小时内将出现雷暴大风天气,阵风可达8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
02 政府部门紧急响应,全力应对天灾
面对如此严峻的天气形势,各级政府不敢怠慢,纷纷启动应急机制。
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气象局于8月23日联合发布了农田渍涝害和风灾风险提示。这种跨部门合作非常及时,因为强风雨可能导致低洼农田被淹,经济林果折枝落果,农渔业设施受损。
各地也发布了具体的防范指南。遂宁市气象台在雷暴大风黄色预警中提醒市民要“加固围板、棚架、广告牌等搭建物,保证行路、行车安全,刮风时不要在广告牌、临时搭建物等下面逗留”。
成都市应急局和市气象局则联合提醒市民“注意防范暴雨可能引发的城市内涝和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这些提醒不是小题大做,而是用以往教训换来的经验。政府部门正在尽全力把工作做在前面,争取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03 老百性生活受影响,出行需谨慎
这种天气条件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难免受到影响。
出行方面,专家建议相关地区居民谨慎出行。海南、广东沿海地区需特别注意防范台风带来的大风和强降雨,避免前往沿海、低洼地带。暴雨期间,道路可能出现积水,需要减速慢行,注意交通安全。
旅游计划也不得不调整。不少地区建议游客选择室内景点,如海南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等。毕竟安全第一,游玩第二。
日常生活也需要注意。湖北方面的风险提示说得明白:“尽量不外出,如需外出,不要前往积水严重地段,不走地下通道,警惕水坑、井盖,不贸然涉水”。
还有就是“关好门窗,加固搭建物,防范高空坠物。走路、骑车时不走高楼之间的狭窄通道,远离大树、广告牌、临时搭建物等,以免被坠物砸伤”。
这些提醒看似简单,但关键时刻能保命。
04 农业渔业受冲击,需提前防范
对于靠天吃饭的农业和渔业来说,这种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尤为严峻。
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气象局已经指出,强风雨可能导致低洼农田被淹,经济林果折枝落果,农渔业设施受损。
特别是广西东南部、广东西南部、海南西部和北部等地农田渍涝害和风灾风险较高;海南东南部农田渍涝害和风灾风险高。
专家建议,上述地区应在强风雨来临前疏通沟渠、抢收成熟果蔬,雨后及时排除积水、合理追肥,并做好农渔业设施加固工作,出海作业渔船及时返港避风。
这些措施看似简单,但能够有效减少损失。农渔业生产不容易,一场天灾可能就让一年的辛苦白费了,必须提前做好防范。
05 我的观点:天灾不可避免,但防范可以减少损失
看着这些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一方面感叹自然灾害的威力,另一方面也为各地政府和老百姓的应对措施点赞。
首先,我认为这种提前预警、充分准备的态度值得肯定。 天灾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预测和充分准备来减少损失。从政府部门到普通百姓,大家都在为应对极端天气做准备,这种团结一心、共同应对的精神令人感动。
其次,我觉得一些人对天气预警不够重视的态度需要改变。 总有人觉得“没那么严重”、“小题大做”,但无数教训告诉我们,天灾面前容不得半点马虎。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再者,我认为这种极端天气频发的情况应该引起我们更深入的思考。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导致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和强烈,我们需要从长远角度考虑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如何调整生产生活方式。
最后,我要为坚守岗位的应急人员点赞。 在狂风暴雨中,大多数人可以躲在家里避险,但总有人要逆风而行,坚守岗位,保障社会基本运行。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06 普通人如何应对?记住这些保命要点
面对如此严峻的天气形势,我们普通人应该怎么做呢?根据各地发布的防范指南,我总结了几点建议:
一是提前了解天气信息。 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合理安排出行活动,不贸然涉险。现在获取天气信息很方便,手机上一查就知道,关键是要有这个意识。
二是做好居家防护。 常德市方面的建议很实用:“关闭并加固门窗,特别是落地窗和阳台窗,可用毛巾或防水布封堵窗缝,防止雨水倒灌。及时清理窗台、阳台上的花盆、拖把、衣物架等物品,避免被强风刮落造成伤害或财产损失”。
三是注意出行安全。 湖北方面的提示很具体:“如驾车应减速慢行,注意避开积水和塌方路段,不要将车辆停放在地下车库或者低洼易积水地带”。还有就是“走路、骑车时不走高楼之间的狭窄通道,远离大树、广告牌、临时搭建物等,以免被坠物砸伤”。
四是防范次生灾害。 成都很担心“暴雨可能引发的城市内涝和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若遇滑坡、泥石流灾害,一定要往两侧高处跑,切记不可顺向低洼走。
五是互帮互助共渡难关。 天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显得尤为珍贵。看看邻居有没有需要帮助的,特别是独居老人和困难家庭,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
07 未来展望:气候变化下的极端天气或成新常态
说实话,这种极端天气事件似乎越来越频繁了。水利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尽管‘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已经结束,但当前仍处于主汛期,极端突发事件仍有可能发生,防汛形势依然严峻”。
预计至8月底,东北、华北、西北东部、西南东部南部、华南、江南南部等地降水将偏多,其中东北东部、华北东部、华南大部等地将偏多二到五成。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可能将有1至2个台风生成,其中有1个影响或登陆我国。
更长远地看,预计9月份,东北南部、华北、西北东部、黄淮北部、西南南部、江南南部、华南等地降水将偏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将有10至11个台风生成,接近常年同期,其中有2至3个台风登陆或明显影响我国,接近常年同期。
这意味着,应对极端天气可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新常态。我们需要从个人到社会层面都做好长期准备,提高应对能力。
08 科技赋能,天气预报越来越精准
说到这里,不得不感叹一下科技的发展。现在的天气预报是越来越精准了,能够提前几天甚至一周预测出台风路径和强度,为防范工作赢得了宝贵时间。
我记得小时候,天气预报经常不准,说下雨结果晴天,说晴天反而下雨。现在呢?精准度大大提高,尤其是台风预报,几乎能够准确预测登陆地点和时间。
这种技术进步为我们应对极端天气提供了有力武器。通过精准预测,我们可以提前疏散危险地区人员,提前做好各种防护措施,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当然,天气预报仍然有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测,难度仍然很大。但相比过去,我们已经有了长足进步。
这背后是无数气象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科技创新的支撑。他们24小时监测天气变化,分析海量数据,只为给我们提供更准确的天气预报。
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呼啸,暴雨如注。但这个季节的恶劣天气似乎格外频繁。台风“剑鱼”只是其中之一,后续可能还有更多台风生成。
天灾无情,但人间有爱。在应对极端天气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政府的负责任态度,看到了各部门的协作配合,看到了老百姓的互帮互助。
读者朋友们,你们那里天气怎么样?有没有受到这次台风暴雨的影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经历和应对经验!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必修号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